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

與德琳在法文書店唸詩

應邀赴台開會,繞道來看我。十八首譯詩的小詩集,於我是最好的禮物。詩是德琳挑的,題目也由她定: 「在不安定的日子」,原來出自苦瓜詩,今天又多了一重意義。
沉迷台港文學的法國人德琳是當代法國詩人。寫詩和翻譯用的筆名是Camille Loiver
剛好碰上法國五月,大眾提到法國,老想到浪漫。德琳寫詩,辦了一份詩刊《八月雪》,以亞洲詩和抒情詩為主。德琳詩作清新、感觸敏銳,她的抒情叫人在麻木的現代生活中重新感受,未嘗不像在炎炎八月感覺雪的冰涼。她有獨特口味,翻譯不太流行的日本哲學,翻譯台灣小說家王文興難讀的《家變》和《背海的人》,《背海的人》不易讀,法國出版社到現在還未有勇氣推出。她前後翻了七年,不為什麼,只為興趣。為一本艱深的書花七年時間
,就不是「浪漫」兩個字說得盡的了。
我第一次認識德琳是在兩儀文舍ALIBI Atelier LittéraireBipolaire)的活動上。這要感謝資深漢學家安妮.居里安(Annie Curien),她籌辦了許多饒有意義的文化交流。2002 年開始,她構思出「兩儀文舍」的計劃。每次定出一個大家同意的題目,邀請一位法文作者和中文作者寫一篇作品,然後找譯者翻譯,最後邀請作者、譯者、評論人和讀者聚首一堂座談。文本都有了中法版本以後,不光作者可以交流、譯者可談翻譯過程如何解決難題,論者可以探究文章細節,聽眾也可提問。
我應邀參與第一屆兩儀文舍的活動,同時應邀的是法國作家雅克、儒埃(Jacques Jouet), 他屬於潛文學(Oulipo),這屬於從雷蒙基諾(RaymondQueneau)以來敏銳地玩耍文字出名的團體。我們共同的題目是「名字」,他果然玩了很多文字遊戲,讓人看到名字的荒謬,我則老老實實寫了一則愛情故事〈尋路在東京〉,比較含蓄地細寫生活中名實之異。
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,寫法各異,但通過譯者和評論人一起討論,有助理解不同角度,擴闊自己眼界。法譯中的李金佳談了許多自己如何用中文解決各種法文遊戲,令人莞爾。我起先擔心找不到適當的法譯者,因為小說牽涉一對不同文化的異國戀人,而且還有不同年紀兩代人對京都文化的看法。直至安妮介紹了德琳,我知道她譯過日本哲學,譯過王文興小說,也就放心了。那天的討論,讓我體會到法國文學界安排活動的創意、文學修養以及討論的深度。

在法國交流的體會

近十多年我在法國交流,特別深刻也是這方面。在安妮.居里安的安排下,不管是在國立圖書館、文化中心或是在書店、咖啡室,這些活動都安排得很細緻,讓作者有機會深入表達自己,與其他作者交流,也吸引一些對文學有興趣的讀者,提的問題令你覺得他或她認真讀了書、愛文學、有智慧,而且真對討論問題感興趣。這是我在法國感到最吸引的地方。也許我有點大驚小怪,但來自香港,不免在這方面感到匱乏。不過公平地說,香港也有好地方,也有尊重文學的書店,這次與德琳在法文書店(Parenthéses)的朗誦再次證實了這點。
《在不安定的日子》(En ces joursinstables)是德琳先後選譯我十八首詩結集而成,由mccm creation 出版,藝術家蔡怡雅(Irene Choy)設計及用手釘裝的限量本。趁德琳來港,法國文化協會《東西譚》的敖樹克(Gerard Henry)及法國書店的三位美麗繆司好心辦了這場朗誦。
當晚不僅德琳和我唸了詩,樹克主持兼帶來了苦瓜,朗誦他喜歡的〈給苦瓜的頌詩〉法文版,歐嘉麗以婉妙清音,朗誦了〈黃色的辣椒〉,我沒想到新舊朋友來的那麼多,把整個法文書店能坐的空間都擠滿了。書店主人總那麼殷勤,開開心心地把椅子、乳酪和葡萄酒從書店的一頭傳到另一頭,把書和人緊密圍坐的空間變成一個親密的空間。

同遊台北的經歷

朗誦的時候,我想德琳選的詩,帶出我詩的某一面,也是我自己喜歡的。她選了一些給朋友的詩,一些寫地方和旅行的詩,尤其是從還未結集的〈台北戲墨〉裏選出四首,其中也有我們同遊台北的經驗。她亦選了一些詠物詩。
也有寫香港,甚至比較複雜的〈十四張椅子〉。總括來說,選的是抒情詩,也令我想起與不同友人來往的人情,人生不同階段的感觸。書名來自苦瓜詩其中一句,可借喻狹義的健康現况,或廣義的現世處境。沒有選更苦澀或諷刺性的作品,是通過參差不同仍可以體會的人情,抒寫現代人際微妙感受。這當然是譯詩人自己對文字敏感,體會細緻,又有微妙的表達能力。我發覺德琳用的法文並不艱深,但有一種現代硬朗的特質,有她自己的體會和節奏,是一種現代的抒情。我覺得我們對語言的觀念互有共鳴。
台灣對德琳很禮遇,屢次邀她訪台,《他們在在島嶼寫作》王文興紀錄片開始,就用了德琳的敘述。片中有一段,拍她從王文興故居走向海邊,畫外音是她在唸詩。其實她寫的一組短詩,就叫〈王文興〉,短短的詩。烏來。南方澳。一模一樣。我請她在詩會上也唸她的短詩。像靈光一閃,朝露在葉子上。我喜歡她用普通話說「一模一樣」的腔調。
香港的文化機構沒有邀請過德琳,但她也路過多次,跟我們也有交流,看到香港不同的書籍、詩和漫畫。有一年她全家來度假。她先生是雕塑家,也為舞台做裝置,有爽朗的笑聲。她的兒子喜歡龍和魚兒。事後她借兒子角度寫了一篇遊記寫香港,從童真的角度發現了這城市種種有趣的事物,比方說,有紅色、綠色、藍色的計程車……德琳也在香港唸過詩,在Kubrick 書店的詩會,她還唸了贈我的〈赤鱲角〉一詩。可惜來的人不多。結果又有人打太極,有人放錄像,反而沒有了好好咀嚼詩的機會。但德琳也不介意。好脾氣地看着香港種種奇怪事情,就像一個孩子天真好奇地看着紅色、綠色、藍色的計程車。

翻評香港文學漫畫《大騎劫》

德琳很隨和,幫我們搬書到Kubrick,到美都茶餐廳喝一杯奶茶。她要試試鴛鴦是什麼味道,而且細緻地分辨出美都的奶茶和來路的奶茶有什麼不同。她背着背包,走在熱鬧的威靈頓街上,中環男女習慣了高價時裝店裏的法國、以及他們熟悉的傳媒宣揚那個浪漫的巴黎,沒有注意眼前這清秀的女子,正走往威靈頓公爵大廈二樓的書店唸詩,並且過去幾月剛一聲不響的翻譯了智海(Chihoi)和江記(Kongkee 的厚書《大騎劫》(Détournements),並參考許旭筠為嶺南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做的研究和編成的《香港文學外譯書目》,既以漫畫亦以譯文資料向法國讀者介紹十多位作家的香港文學呢!

德琳翻譯的香港文學漫畫《大騎劫》,載有香港作家劉以鬯、蔡炎培、西西、吳煦斌、崑南、也斯、羅貴祥、黃碧雲、飲江、淮遠、董啓章、韓麗珠的作品改編漫畫。

《明報》編按:今天,香港書展正式揭幕,主角是年度作家也斯(原名梁秉鈞)。此前,本版邀請也斯為世紀版讀者撰文,談談他與法國詩人德琳,在法國、台灣和香港的一些活動和經歷,並有各地文化交流與空間、作品翻譯等話題。近年,官辦的文化活動常常受人批評,也斯這篇文章,或會為在位者帶來一些啟示。

原刊《明報》副刊世紀D6,2012-7-1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